浙商夫婦矢志創(chuàng)業(yè),閃爍靈感火花,屢敗屢戰(zhàn)終圓夢,將普通石頭研磨成粉,制成薄膜,能夠代替?zhèn)鹘y膠帶等一次性塑料產品嗎?
不久前,北京傳來的一份評估報告,印證了這一“瘋狂”的想法:中國化學協會經評審,由山聯(長興)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起草的《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》標準獲得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業(yè)內專家認可,給出“建議本標準盡快貫徹實施”的意見。
(生產車間)
這一全新產品,由長興縣山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山聯”)研發(fā)。企業(yè)掌門人蔡劍勇、厲瑞亞夫婦,2006年萌生利用碳酸鈣制造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的念頭。13年間,他們賣工廠、賣別墅,耗資4億多元,投入一場“豪賭式”創(chuàng)新。
有人對賭:只要做出來,幾百萬元的設備送給你們;有人規(guī)勸:再不收手,可能會傾家蕩產……13年研發(fā)路,蔡劍勇、厲瑞亞夫婦就像一塊頑石,在一路質疑中堅守,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——成功研發(fā)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。
一個“瘋狂”的想法,催生了產業(yè)的風口。
理想者的狂想——
矢志創(chuàng)業(yè),閃爍靈感火花
蔡劍勇高高瘦瘦,一副眼鏡架在鼻梁上,頗有幾分學者風范,語速比常人慢,透著沉穩(wěn)和堅定。
“用這種新材料,我們已經開發(fā)出8大品類新產品,出口到日本、意大利、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”在山聯的會議室坐定,記者注意到桌子上擺放著膠帶、快餐盒、瓦楞箱、吸管、梳子等日用品,制作這些產品的原料則是裝在玻璃瓶里的各色“母粒”,這就是山聯研發(fā)的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。蔡建勇說,“塑料是有機材料,用無機材料代替有機材料的案例是我們的創(chuàng)造,此前世界范圍內還沒有這樣的嘗試”。
《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》顯示,碳酸鈣是一種無機化合物,是常見石頭的重要組成物質。70%的碳酸鈣,加上25%的樹脂和5%的助劑,3種材料混合加工,改性造粒、制膜,形成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,既保留了塑料的特性,又可降解。
任何一種成功,都逃脫不了康德的一個哲學論斷,世上“沒有偶發(fā)的事件”。蔡劍勇、厲瑞亞夫婦成功研發(fā)創(chuàng)新材料,可追溯到上世紀的印刷創(chuàng)業(yè)經歷。
在妻子厲瑞亞眼中,蔡劍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,為了一個念頭而不顧一切,天生就是個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
戀愛時,蔡劍勇喜歡談論資本,喜歡跟她講那個年代的一句名言,“面包會有的”。
1988年,蔡劍勇和厲瑞亞結為夫婦,兩人利用業(yè)余時間,在家里用小型圓盤機印名片,厲瑞亞說:“家里像個加工廠一樣”。沒隔多久,他們又開始做塑料貼膜印刷業(yè)務。
結婚第3年,蔡劍勇來到上海,辦起了印刷廠。1993年,是他們創(chuàng)業(yè)的一個峰值年。3月,他們創(chuàng)辦了集體性質的福利企業(yè)——上海徐浦包裝印刷廠,這家企業(yè)至今仍由厲瑞亞負責經營。5月,他們成立了上海三聯包裝紙品有限公司。幾乎同時,夫婦倆又在長興創(chuàng)辦了當地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(yè),做塑料印刷業(yè)務,營業(yè)執(zhí)照編號為00001……
2006年,夫婦倆的印刷集團迎來發(fā)展巔峰期:擁有價值近千萬元的海德堡印刷機7臺、400多位員工,年銷售收入約1億元。
創(chuàng)業(yè)創(chuàng)新,理想主義不可離場。長期與造紙行業(yè)打交道,理想主義者蔡劍勇,在企業(yè)原有業(yè)務處于巔峰狀態(tài)的2006年,閃現科研精神的火花。
“美國人30年前發(fā)明一款應用于尿不濕的透氣薄膜,碳酸鈣占48%。”蔡劍勇說,10多年前,他承接過以碳酸鈣為主要原料的石頭紙印刷。“石頭既然能做紙,應該也能做膠帶。”
蔡劍勇的想法是,在已有材料基礎上,提高碳酸鈣比重,實現無機降解、無污染的環(huán)保綠色功能。但這種做法,需要克服石頭紙的一些缺點,如難以防塵、不能回收利用等。這是一次大膽的創(chuàng)新,難度可想而知。
從2006年萌生念頭,費時4年搜集資料、調研,直至2010年,蔡劍勇全身心投入研發(fā)。印刷廠的經營由厲瑞亞一人承擔,成為蔡劍勇投入新領域的資金來源。
實干派的倔強——
一場“豪賭”,沖向未知道路
“仗劍走天涯”,蔡劍勇研發(fā)的首選地,是臺灣。
2011年,蔡劍勇來到臺灣一家專業(yè)生產造粒、薄膜設備的企業(yè),進行小試。耗資2800萬元,足足待了3年時間,等待他的卻是迎頭痛擊——做出來的薄膜是網狀的。
“當時大腦一片空白。”蔡劍勇回憶,“但我并不失望,失敗了沒什么,繼續(xù)做。”
就在蔡劍勇四處奔走、專心研發(fā)時,厲瑞亞全力打理的印刷集團業(yè)務,已不足以支付巨額研發(fā)費用。當時,恰逢印刷業(yè)利潤率開始下降,夫婦倆決然退出印刷行業(yè),全力研發(fā)新材料。
2012年,3800萬元轉讓嘉興三聯;2015年,8000多萬元轉讓上海三聯;2016年,1億多元賣掉上海的別墅和商鋪。加上友人支援的資金,總計4億多元,全部被蔡劍勇投入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。
這無異于一場豪賭。面對心如頑石的蔡劍勇,妻子厲瑞亞表現出異常的堅定,“失敗了,我們就退休,不干了。”今天,跟記者聊起這些創(chuàng)業(yè)往事,蔡劍勇時不時笑瞇瞇地望向一旁的妻子。
退出從事20年的印刷業(yè),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的道路,充滿未知。
臺灣的小試失敗后,蔡劍勇改變了研發(fā)思路,把造粒和制膜兩道工序分開。他從德國定制螺桿,在美國定制模頭……在泉州一家工廠,他定制了一臺薄膜設備,計劃把粒狀碳酸鈣拉到泉州制膜,工藝由吹膜法改為流延法。“當時泉州那個老板跟我打賭,說從沒聽到過鈣粉超過65%還能成薄膜的。”
這一次,蔡劍勇贏了。
2016年7月3日,蔡建勇夫妻倆永遠記得這個日子,他第一次用碳酸鈣粉制成了薄膜。
研發(fā)報捷,旋即進入成果落地階段。
一位新材料領域的專家聽說蔡建勇的故事后,專程趕來長興。原來,近些年來,國內外都有機構曾開展類似研發(fā),均以失敗告終。這位專家聽了蔡建勇的介紹后勸道:“你趕緊收手,再不收手可能傾家蕩產。”
倔強的蔡劍勇怎么可能收手?讓他始料未及的是,產業(yè)化一點也不比科研容易。因為各種原因,項目落地一直不順利。山聯公司副總經理錢海鋒曾這樣寬慰蔡建勇:“全球沒有的技術,你又不是專家,又不是學者,憑你一個人怎么搞得出來,人家懷疑很正常。”
轉機出現在2017年2月。長興縣委主要領導來到上海參加一個浙商會議。會前,蔡劍勇有機會見到縣領導,一番交流后,縣領導表示:“你蔡劍勇是帶著新技術和真金白銀來長興投資,我們?yōu)槭裁床恢С帜?”
2017年7月,山聯小浦工廠破土動工。110畝的土地上,建起了第一座產業(yè)化工廠。
環(huán)保者的情懷——
58次實驗,只為綠色生產
在山聯小浦工廠破土動工時,山聯已經具備了產業(yè)化條件。但檢測表明,仍有20%左右的數據不符合要求,如降解參數不過關;還有專家對無機降解提出疑慮:材料中,七成碳酸鈣能回歸自然,還有兩成多的樹脂怎么辦?
不達標,不罷休。2017年10月,山聯小浦工廠破土動工3個月后,蔡劍勇又投入1500萬元,訂購了一條年產量3000噸的小產線。這條小產線安裝在長興一個閑置廠房,專用于產品測試。
調整參數,又是一年時間和千萬元資金投入。蔡劍勇調整配方,把小試、中試的380個參數推倒重來。2018年10月1日,經過58次實驗,山聯研制出第9代薄膜,實現生產過程無污染、使用過程無污染、廢棄過程無污染。
“我們在生產過程中不加入一滴水,也不排放一滴水,完全無污染。”蔡劍勇說,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另一大特點,是具有降解功能。這正是他10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。
今年6月,山聯邀請全球權威的SGS公司進行光降解檢測。送交的試樣,在光照下經一定時間達到脆化點,表明具有光降解性能;室外廢棄一年半左右,試樣脆化成顆粒狀,回歸大自然,不會造成土壤、水環(huán)境與大氣污染。
“這是替代塑料制品最重要的功能。”蔡劍勇舉例道,用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生產的一款薄膜膠帶,打破了全球以雙向拉伸聚丙烯BOPP材料為主的塑料薄膜膠帶局面。
別小看一卷小小的膠帶。2018年,我國快遞包裹量近500億件,如每件使用1米封箱膠帶,則塑料制品使用量達500億米,足以繞地球超過1000圈。“這只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封箱膠帶而已。”蔡劍勇說,以無機降解材料替代已有的薄膜膠帶,是從源頭減少“白色污染”的一個重要途徑。
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亦具備較高經濟價值。碳酸鈣是一種無機化合物,蘊藏豐富,用途廣泛。目前,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每噸約3萬元,無機新材料價格定位在聚乳酸的三分之一,不僅有成本優(yōu)勢,還可以實現量產。
眼下,山聯正在加速產業(yè)化。他們與國內紙包裝行業(yè)龍頭企業(yè)大勝達洽談合作,嘗試為后者提供原材料;在中西部地區(qū),他們用當地取之不盡的砂子,生產綠色環(huán)保的瓦楞箱,同時建立市場化的回收系統;在湖州,山聯與郵政、申通、圓通、中通等品牌快遞企業(yè)簽約,推廣使用山聯生產的綠色膠帶、紙箱。
全球市場殷勤地向山聯招手。山聯研發(fā)的《無機降解可塑性材料標準》,為日后成為行業(yè)標準、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奠定基礎。記者采訪當天,蔡劍勇和厲瑞亞忙著接待了兩撥來訪者……